今热点:阿里山纪行赏析
一、阿里山纪行赏析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如此人生可谓快哉!尤其在现代社会,背起行囊去远游的机会越来越多了,而旅游的目的地也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空间。锦绣中华、缤纷世界……倘若有兴致,就拿起笔记下自己的行程,将多一份美好的回忆在心头!《阿里山纪行》就是当代作家、文艺评论家、美学家吴功正于1997年畅游阿里山之后所写的一篇佳作。此文为我们展示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,读之难忘。其写作上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,就让我们做一梳理吧。 构思精妙之美。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颇具匠心的,作者进行了仔细地修润,正如他自己在《我写〈阿里山纪行〉》中所讲“整个文章的毛胚出来了,然后便是细作琢磨、反复修改、润色。”“在篇章结构上,力图向精致化、精巧型的方向发展。”他的目标也的确实现了。 一首《高山青》风靡大陆各地。此歌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。开篇在宴席上轻轻的歌声里,不仅两岸学者的心融合在了一起,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——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。然后主体部分围绕这一点精妙细绘,以游踪为线索,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,完整地把整个阿里山的风景记录了下来,使得我们能窥见它的全貌,真正领略阿里山如画的美景。从进山时林海的幽深、森林小火车的古典神韵到进入深山之后的清澈的潭水、静谧的林区、通幽的曲径、无边的森林、壮观的神木……处处如画。最后一段,仍用《高山青》来终结,再次强调“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”。一线穿珠,妙不可言。以歌开头,用歌结束,首尾呼应,浑然一体。 全文三大部分,清晰明了,又无故意划分之嫌疑,乍看不觉,读后方悟。 凤头豹尾之美。 这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不只是首尾呼应,而且各有千秋,恰合古人所讲之“凤头豹尾”说。 第一段就像百鸟之王凤凰的头——卓而不群。起笔平淡,由一次宴席中的一句话始,落到一首广为传唱、脍炙人口的歌上面,以悠扬的旋律开启下文。引用宛若天成,不着痕迹。最后一段就是豹尾——短促有力,有戛然而止之美,有回味无穷之韵。它由下山路上不知名的谁哼起的《高山青》的旋律看似无意地回应开头,同时又宕开一笔,写到没有看到“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”,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情趣,波澜顿生。再回过头来归结全文“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”的主旨,仅此一句,结束全文,留下无尽遐想。 过渡巧妙之美。 文章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,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,一边走一边看,按照游踪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依次写下来。但是他不仅避免了叫人生厌的流水帐式的写法,而且通过巧妙的过渡手法,在时间的推移里,让内容逐层深入,令结构摇曳生姿。 文中,第二段,“不到阿里山,何以能说到了台湾?”是第一个推进文势的句子,由此作者开始了他的阿里山之旅。“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,……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”;“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,到了阿里山站”。接着第二个推进文势的句子出现了。“不到神木,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?”文章内容进一步加深,并且展开了下面的一系列美丽画卷。,直到神木出现。借助于它们,文章便呈现出层层推进之势,有一种多姿多彩的感觉。 点面结合之美。 阿里山是18座山的总称,光森林区就囊括了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、寒带四带,其美景层出不穷。而作者是怎么展示一个完整的阿里山的呢?点面结合的写法功不可没。 有面——莽莽林海、浓稠云雾,幽深之极,有点——坐在小火车上进山的独特感受;有面——满眼森林,静谧的世界,禅的世界,有点——神木,阿里山的标志、灵魂—……作者在移步换景的描写了各个景点的特征后,把这些汇总起来,就出来了整个阿里山的特征:幽深、宁静、清凉、神奇,展示了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。 语言典雅之美。 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,这一点在文中有充分的体现。那典雅的语言之美真可谓“掷地作金石声”。 例如:“亭午时分”出自郦道元的《三峡》,“入云深出亦沾衣”出自唐诗张旭的《山中留客》,“峰回路转”出自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,……诸如此类的语句很多,他游刃有余地把自己的积淀发挥得淋漓尽致。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读者有更多的收获,得到更多的启发。
二、阿里山风光 阅读题
运用了排比的修辞,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空变幻莫测的美丽景象,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
(资料图片)
三、迷人的云雾:短文描写的是阿里山的
中午,我在姥姥家抬头往窗外望去,突然,看见远处的大山朦朦胧胧的耸立在那里。
大山朦胧在云雾之中,就像它自己蒸发的一样,山上漂浮着层层云雾,在空中飘荡。河面上漂浮的层层云雾,就像散落在在河面上的洁白的棉花。
不一会,云雾渐渐的散去,慢慢的露出了山的景色。绿色的树木渐渐的清晰了,露出了山间的铁塔,还有半山腰的农舍,山间的小路从山顶一直盘伸到山底下。河面上闪着银花,云雾像给河面铺上了一层薄薄的被子。
大雾散了,露出了绿色的青山、银色的大河,一切都很清晰了。
大雾笼罩下的山河可真美,自然奇观可真多呀!
四、阿里山纪行相关问题
主体、中心:本文采用“移步换景”的手法,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,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,赞美了“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”,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。
结构、段意:
第一部分(1):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——一两首歌开启 全文
第二部分(2-9):写游阿里山——以时间为序,采用移步换景法
第一层(2):写进阿里山——突出幽深
第二层(3-9):写到阿里山神木——突出“宁静、清凉、神奇”
第三部分(10):写下山——以《高山青》作结,呼应开头
写作特点:
1、采用“移步换景”发描写阿里山秀美的风光
(1)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
(2)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
(3)善于将局部之美结合起来反映对象的总面貌
2.本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
五、台湾除了阿里山和日月潭还有哪些风景名胜
还有慈祐宫,剑潭公园,台北忠烈祠,行天宮。等等。
阿里山,中国地名,是台湾省的著名旅游风景区,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,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,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,东经120度48分,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。由于山区气候温和,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,加上林木葱翠,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。另外有同名歌曲《阿里山》。阿里山远不止《高山青》,了解真实的阿里山就应深入到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里面。
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,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,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。湖面海拔760米,面积约9平方千米,平均水深30米,湖周长约35千米。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,重峦迭嶂,潭水碧波晶莹,湖面辽阔,群峰倒映湖中,优美如画。每当夕阳西下,新月东升之际,日光月影相映成趣,更是优雅宁静,富有诗情画意。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,名珠子屿(光华岛),以此岛为界,北半湖形状如圆日,南半湖形状如弯月,日月潭因此而得名。
标签: